音乐生成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的又一个重要体现,是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破的又一个赛道。音乐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渗透力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201.71亿元,较2019年增长373.60%。近年来,AI音乐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AI音乐生成大模型赛道,如OpenAI的MuseNet、谷歌的MusicLM等项目。我国AI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SkyMusic”也正式发布,降低了音乐创作门槛,提高了音乐创作效率。
体验效用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重要概念,它颠覆了很多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出的经济学结论。体验效用,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对我们及后续决策的影响。
让历史文物讲好平凉故事
——平凉市博物馆抓“六变”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习近平
平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千百年来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与时代印记。崆峒是中国的名山,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所谓“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是也,山亦在平凉,正位于斗极座下,为泾水发源之处。“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谭嗣同更曾这样咏叹崆峒山的雄浑高俊。如今的平凉,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都市,若想探寻悠远的陇上文明和深厚的道源文化,平凉市博物馆是您的不二之选。
平凉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是市级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规模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地市级博物馆中位于前列,占地总面积126亩,总建筑面积25689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22611平方米,室外配套建筑3078平方米,陈展面积11000平方米,设置有四个功能分区十个展厅,馆藏各级各类文物14632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394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文旅局党组的关心指导下,2019年,平凉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新馆开馆以来,平博人不断学习国内大馆、强馆的先进经验,推动“转变思想促发展、转变作风提服务、转变理念办展览、转变功能强社教、转变方式抓宣传、转变手段管文物”,把场馆管理、文物收藏、科普教育、文化传承、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平凉历史,讲好平凉故事,为全馆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动力,连续11年在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等次,近5年位列全省前三,2023年更是获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以思想之“变” 促发展提速
新时代新征程,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正积极拥抱变革,以思想的转变推动发展的提速。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新思想中找坐标、找思路、找方法,在真学真懂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在文物保护传承、文化传播服务等方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平凉市博物馆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航标,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秉持“藏品立馆、人才强馆、学术兴馆、社教活馆”的办馆理念,不断突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挖掘和展示平凉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观众带来了更多高质量的展览供给和文化体验,让文物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让博物馆成为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广泛传播和认同。
思想的转变促进了发展提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平凉市博物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国家卓越博物馆和西北一流现代化市级博物馆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以作风之“变” 促服务提优
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领思想解放、作风转变,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形成主动服务、自觉服务群众的良好氛围。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紧紧围绕“一引二促三打造”的“123”工作思路聚力发力,文明服务质量不断提优。
“一引”,即引导游客文明参观。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采取“温馨提示”等方式,持续推进文明参观引导。先后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平凉人,做文明有礼的参观者”主题活动,播放参观须知和文明参观公约,制作安装文明参观提示牌,向游客宣传文明参观要求,列举不文明行为,使每位游客“知规定、守规则”。
“二促”,即促进职工服务行为更加规范,促进一线岗位服务技能持续提升。一是建立文明服务规范。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接待群众时要面带微笑,主动热情,严格做到“服务六点”。二是抓好文明窗口创建。和大馆、强馆服务岗位模范标兵进行业务交流,在一线岗位中开展“比业务、比特长、比服务、比贡献”和“文明服务我出彩、群众满意在窗口”活动,开展“文明窗口”和“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设置“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岗”,用优质的文明服务换得观众的肯定满意。
“三打造”,即打造更“靓”平博,打造更“暖”平博,打造更“秀”平博。一是加强管理,打造更“靓”平博。将保洁管理方式由定时集中清洁转变为及时常态清洁,每天进行设备间巡视清洁和设备维护检查,保证了场馆的安全、整洁。二是突出便民,打造更“暖”平博。全面完成文明城市创建博物馆点位建设各项设施设备的配设配置工作。为参观群众提供饮水机、医药箱、轮椅、免费讲解等便民设施和服务项目,设置母婴室、残疾人通道、特殊人群卫生间等功能区域,设置志愿者服务站、活动室,使每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来自平博的温暖。三是注重和谐,打造更“秀”平博。不断提升美化场馆环境,及时维修保养基础设施,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赴博物馆周边区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发放环保倡议书和文物法规宣传册页3000余份,获得了游客及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以理念之“变” 促展览提升
充分挖掘馆藏文物价值及地方文化内涵,不断转变展示理念,改进展陈方式,提升办展质量,构建“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线上微展”立体展陈体系,多维度阐释文物价值,展示平凉形象,讲述平凉故事。
一是彰显地域文化,打造原创精品陈列。推出《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四个常设展览,展出文物934件(套),集中展示平凉的丝路文化、道源文化、佛像艺术及红色文化,彰显了平凉在古丝绸之路视野下多元融合、兼容并蓄的独特品格和文化魅力。展览荣获2022年度甘肃省“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制作奖殊荣,其中“陇宝泾华”陈列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重点推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项主题展览,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创新展览模式,举办高端临时展览。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多馆联展、巡展及与民营博物馆、民间藏家联合办展新模式。新馆开馆至今共引进或联合举办《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等高品质临时展览27期,极大地丰富了展示内容;联合市、县博物馆共同举办《平凉馆藏精品铜镜联展》《和合一观——平凉金铜造像艺术展》等输出展览,在天津、兰州、济宁等20余个省、市博物馆巡展,填补了我市没有赴外展览的空白,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和促进区域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
三是拓宽观展渠道,策划线上全新载体。为打造立体化的博物馆体验,将注重现实体验的线下展览与传播性更广的“云展览”相结合,使线上展览成为线下展览的有机补充。以展览的重点展示内容和精品文物为依托,对展览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拓展知识链接,优化网页设计,打造小专题微展示,每年推出“云看展”系列线上展览近200期,深刻挖掘展览内涵,精彩呈现展览亮点和特色,极大地拓展了展览的传播渠道,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扩大博物馆的持续影响力。
以功能之“变” 促社教提高
充分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擦亮“博游记”等六大社教活动品牌,并结合重大节庆假日,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打造了历史文化、传统节庆、红色研学、非遗民俗、科普教育等一系列形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
其中,“行走中的博物馆”六进活动接地气,宣传广,受欢迎;沉浸式社教活动生动诠释了博物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博古知新校本课程以精致内核塑造经典课堂,创造性地为青少年打开知识新世界;志愿“六心服务”切实满足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类研学专线让历史文化元素和新形势教育有机融合,活态传承;智慧云端宣传让社会大众畅享线上,乐游平博。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趣味性的创新理念,让平博社教品牌活动在文化传承中积蓄正能量,迸发新活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优秀团队”、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甘肃省“十佳优秀社教案例”、平凉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等荣誉称号,竖起了全省社教领域标杆,获得业内外一致肯定,成为讲好平凉故事、传播地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创新之“变” 促宣传提效
不断探索博物馆宣传工作创新之路,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高业内知名度。
一是宣传手段创新。紧跟时代发展聚力打造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今日头条号等12个新媒体矩阵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直播、三维场景等方式,及时向公众发布通知公告、投票活动、调查问卷、新闻资讯、参观导览、在线展览、藏品鉴赏、社教活动、观众服务、文创产品等内容。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二十四节气”、春节、清明、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假日、纪念日,推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主题线上文化宣传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树立了平凉市博物馆品牌文化金名片。
二是宣传路径创新。在加大利用国家、省市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博物馆传播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打造“流动博物馆”和“身边博物馆”,利用公共交通广告系统、中心城区户外LED大屏,制作投放博物馆文化宣传短视频,使市民在出行途中就能获取博物馆特色展览及平凉历史文化信息,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博物馆文化。同时,这种创新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之“变” 促文保提质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平凉市博物馆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按照项目带动、科技提质总体思路,在着力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上取得新实效。
近年共争取各类资金1360余万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0余项,以全面改善馆藏文物赋存环境,实现文物永续利用。投资360万元,建成先进的室内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投资17.76万元,装裱馆藏现代书画93件,制作囊匣127件;投资649万元,实施馆藏壁画、书画、青铜器、铁器等类别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保护修复壁画22方、书画222幅、铜器346件(套)、铁质文物82件(套);投资337.62万元,完成500余件(套)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和65件碑刻文物电子拓片提取制作项目。科技手段改善了文物赋存环境,消除了文物病害,延长了文物寿命,有效解决了文物与展陈空间、时间的矛盾,拓展了文物展示利用的新路径,为全面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奠定了基础。
文物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凝结着共同的民族情感而弥足珍贵,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独特文化遗产。平凉市博物馆秉持“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扎实推进“陇原记忆”工程,多渠道征集社会流散文物,倡导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捐赠历史、革命、书画等文物藏品300余件(套),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确认国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8件,对于完善馆藏文物体系,还原历史细节,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用心用情讲好平凉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来源:平凉日报股票买卖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